学院要闻
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莅临我院作数学教育专题报告

作者:   时间:2025-11-01   点击数:

为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师范生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搭建省内高校师范生交流展示与互学互鉴的优质平台,2025年10月31日下午,首届黑龙江省高校师范生数学教学技能大赛赛前交流活动在我校理工一号楼337报告厅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教授受邀作题为《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的专题报告。我院副院长王涛、数学系主任侍述军、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数学教研员曲巍,以及来自全省多所高校的领队教师、部分高中骨干教师和参赛学生共150余人现场聆听。本次报告由副院长王涛主持。

史宁中校长现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在数理统计、数学教育及数学哲学领域造诣深厚,成果丰硕。报告伊始,他结合自身参与课标修订与教材编写的经历,回顾了过去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以专题形式出现、因缺乏核心概念而难以命题的困境,进而系统阐释了2017年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引入的三大核心概念——“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伯努利模型与离散型随机变量”、“误差模型与连续型随机变量”,指出它们标志着高中数学教学从“经验感知”向“概念建构”的根本转变。

在辨析数学与统计的思维差异时,史宁中指出,“数学研究因果关系,结果是必然的;统计研究相关关系,结果是或然的”。他通过“企业资金与发展关系”等现实案例,生动说明统计思维中“原因只是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一根本特征,指出师范生应跳出纯数学的“确定性框架”,建立基于数据、接受不确定性的统计思维。

针对教学实践,史校长提出“直觉来源于操作”,鼓励在课堂中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尝试、形成直观,再通过逻辑进行验证。他以“有放回与无放回摸球”为例,强调教师应严谨列出所有可能情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独立性与条件概率观念。此外,他还结合医学检测、大模型预测等前沿话题,阐释了贝叶斯方法、线性模型与最小二乘法在现代科学与人工智能中的基础作用。

在提问互动环节,现场的师生围绕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史宁中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位研究生提出了角度教学中的困惑,询问为什么使用360度制,以及量角器上不同长度的弧为什么能对应同一个角度。另有高中教师就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近似条件提出疑问,指出在实际题目中对“样本足够大”的判定标准存在困惑。史宁中教授从几何本质出发,强调自变量为实数是几何度量代数化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向量来理解二面角,从而建立准确的几何直观。针对统计分布问题,他建议通过卡方检验等方法来观察样本量对分布趋同的影响,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统计直觉。这些互动既反映了教学中的真实困惑,也展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智慧,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启发。

整场报告贯通理论高度与教学实际,既有对数学本质的哲学思考,又有对课堂落地的务实建议。史宁中校长勉励全体师范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概念教学与思维培养的能力,将数学的育人价值融入基础教育实践。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报告为引领,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强化统计素养,把学科前沿理念转化为推动龙江数学教育创新的扎实行动。我院也将持续深化教师教育内涵建设,构建智能时代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师范培养新模式,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持续贡献“哈师大智慧”与“哈师大力量”。